這星期上「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特色課程時,我跟我的女校學生們談到了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呈現的母職困境,以楊佳羚《台灣女生,瑞典樂活》談談制度面上一個社會可以怎樣支持母親,讀了李欣倫散文〈如同她們重返書桌〉,也提了幾個問題讓她們討論,有一題問:「妳未來是否有想成為母親?為什麼?」學生的反應是都不想,因為不想犧牲那麼多,即使未來的老公會分擔照養責任,也一樣不想當媽媽。她們說:「老師,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當然都不會想媽媽的啦!」也對,夏蟲不可語冰,不同生命階段的人難以想像彼此的心態、處境,我問了一個蠢問題(笑)。

不過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滿希望我年輕時,有人可以不預設立場、冷靜、理性地跟我討論這個問題。可惜是沒有。我想跟我自己當時的態度有關,我年輕時也很尖銳自我,在婚育問題上很敏感,聽到「當母親」彷彿聽到一個髒字眼。所以聰明點的長輩(如我爸媽)都小心翼翼避免踩我地雷,而傳統一點的長輩則一開口就激怒我。漫長的歷史中,「母職」跟「犧牲」幾乎是同義詞,女人犧牲了幾千年之後,好不容易可以選擇甩開母職做自己,這種情況下,跟新時代的年輕女孩談母職,的確太容易激怒人。

然而如果當時有人可以不預設立場跟我談談:如果在足夠的支持下,當母親其實不只是犧牲,而還有其他豐富的面向,我想我會更平心靜氣思考這個問題,我的生命會發展得更好一些。現在看來,年輕時的我被怒氣困住了,拒絕談此議題,也就沒有深刻地認識自己: 其實無法抗拒當母親的誘惑,其實喜歡新生命帶來的歡喜和踏實感,也喜歡與親人間牽絆依賴的感覺。

如果當時我認清自己是這樣的人,應該會更奮發,會趕緊在當母親的「死線」之前,體驗許多當母親之後難以再嘗試的事情,比如出國就不會只跑亞洲線; 也會更積極充實自己,把當母親之後沒空學、沒空做的事情做好,比如學好外語,並積極寫作、發表,或經營部落格,把握住網路傳媒剛興起時的浪潮。年輕時的我雖然銳意求發展,但因為不夠了解自己、也沒有勇敢面對、悅納自己,也就沒有辦法發展到哪裡。現在想來有一點惋惜,因為青春只有一次。(當然,往者已矣,來者猶可追,當母親並不能作為不努力自我實現的藉口,現在的我依然也要奮發就是了。)

當時雖然也讀了一些母親主題書,但只有一點模糊的概念,那時的社會氛圍,對母職的討論也不像這幾年這樣轟轟烈烈,我可以說是在困惑中跌跌撞撞、自行摸索的。所以忍不住想分享許多母親主題文本給學生,希望她們能更自覺一點更努力探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追尋的究竟是什麼。不想當母親的人,了解自己捨棄掉的事物是什麼,而更要好好追求夢想; 想當母親的人,也要懂得在死線來臨前更奮發一點,莫蹉跎。

但願我不曾激怒誰。也許已經踩線了(笑)。

 

DSC_0052.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母親 性別議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