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965_mh1585438619109.jpg       最近看了一本會使人心情變好的書《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謎之音:講到退休這個話題,誰的心情不會變好?XD)。作者是知名親子教養作家,也是牙醫師及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封面黑髮挺立的帥照談「退休」這個話題不太有說服力(笑),不過我是從他第一本親子教養書就一直追隨他的讀者,所以還是忍不住借來看看。

其實年金改革之後,我距離退休大概還要快二十年吧! 而且很可能到我要退休時年金又快不足了。不過就像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提到的:「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我覺得也「唯有理解退休,才能甘願好好工作。」(),所以預先閱讀,也很有意義。而且本書字很大,行距寬闊,筆調輕鬆,適合中老年人閱讀。現在許多文青的書,可能為求裝幀的獨特創新,對我來說字都太小了,有時候也只好直接放棄()

本書第一章「週五傍晚的心情」就頗為吸引人。他說「走過青壯年,來到人生中途,心情就像是週五的傍晚,前無去處,後無追兵。」「那些奔走與追求已經過去,反而更能真實感受此時此刻,此刻活著,此刻身體健康,此刻自由自在,此刻感覺愉快。這是生命中的大自在。」接著他從四個面向:財務規劃、 健康養生、幸福感的追求與意義的追求四大面向,來談他一直以來的思考與行動。

我比較吃驚的是他在交友方面的經營。從一九九○年,住在民生社區的他就辦了一個「民生健士會」,每月固定一次辦理室內聚會,大家聚餐之餘,還有演講、音樂欣賞、讀書或電影討論,每月還有兩次左右的戶外活動,行走在台灣鄉間,號稱「蝸行台灣」,人數都多達四、五十人以上。在那個沒有社群網路的年代,還製作紙本通訊,供大家以文字抒發心情心得,一期兩萬字左右,印發量多達三百份,後來也就促成「荒野保護協會」的誕生。好驚人的領導力和社交能量!

我自忖是做不來的,我單單揪三、五個小家庭去採收農作物或去國小玩,結束後大家各自解散,已經覺得用到自己最大的社交能量了。而良好的人際互動,提供了很高的幸福感,也使得他在老年後不擔心會孤單寂寞。許多人在中年時往往忙於生計忽略交友,退休後才發現人際網路疏淡貧乏,但精神、體能上也無力再投入,只好孤獨度過晚年。

因此李偉文的作法雖然我做不來,但給中年的我是一種提點。

另外他提到組合式人生的趨勢,即在職時就培養第二、第三興趣與專長,持續發展,而非等到退休時再來培養,我也滿認同。他認為傳統一直線的生涯觀念「年輕時努力讀書中間二、三十年努力工作退休後才開始享受人生」,在現今不確定的時代其實有點危險。這說法有點像是「斜槓人生」的概念,我也覺得如果只被職業形塑為單一形象慣性思考的人生很貧乏,而且不能深刻廣泛地理解他人。

最後,他提到「進中有休」、「退中有修」才能順暢融入這個既長壽卻又變化快速的時代。我想,這對我這一輩比他小個二十歲左右的世代來說,尤其重要吧! 因為我這個世代及往後的世代,可能都因為年金破產而難以像目前中老年人大多五、六十歲就退休了,我們這一代及年輕世代很可能要「工作到死」,甚至有可能工作被機器人取代而被迫失業。所以也只有在工作中能偷閒快活度日、或發展其他興趣專長,才能高齡還持續工作或順利轉職吧! (怎麼聽起來我這世代的「退休進行式」聽起來有點淒慘呀?)

 這是這本書唯一無法涵蓋進去的主題,但那也足以開啟另一本書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