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看到高雄少女被略誘失蹤又被找回的新聞,頗有感觸。
 
因為在高中教書又一直當導師,有機會跟一些青少年學生聊天。我不是一個噓寒問暖型的導師,也不太關注學生的網路生活(我在網路上絕對不想再扮演老師的角色),所以會找我聊天的並不太多,多半是遇到生涯問題想要諮詢,或是身心狀況真的不佳的。
 
十六七歲的青少年,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生活中的壓力真的滿多,不是家長以為的那樣平靜。父母管教問題、生涯抉擇、同儕競爭、小圈子、社團活動、學業壓力、網路糾紛、戀愛交友、外貌與自我形象……
 
可惜來找我談的學生,她們的父母多半不傾聽陪伴她們。我所謂的「傾聽」,是不預設立場,不管聽到什麼都不妄作評論,而先同理當事人的情緒。不傾聽也就罷了,這些父母尚且活在過去他們經歷的聯考時代,以為以他們自己當年的讀書方式,小孩就可以朝自己期望的路途發展,比如多補習和拼命讀書就可以當醫生、藥師、工程師、公務員……等等(對,他們給小孩的職業選擇就只有這幾種,沒別的了!)。
 
但另一方面,這些父母也竭盡心力照顧小孩,從衣食供給到接送服務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導致小孩也滿缺乏生活能力而依賴爸媽的,也就沒有「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的自主意識,而在生活態度上呈現懶散賴皮的情況。她們同樣也很自我中心,只關注自己的問題,並不關心她們父母所遇到的人生困境。
 
所以究竟是父母態度不佳、導致小孩如此自我中心,還是小孩性格如此,導致父母態度不佳? 家庭問題往往是難以理清的繭,各種恩怨糾纏難解,難以找到最開始的線索。
 
我的觀察,這些家庭的父母往往沒有意識到小孩已經長大,再兩三年就是成年人了,對小孩的管教還停留在相當基本的生活照料,無法跟小孩談心,也缺乏與小孩「精神層次的對談」。所謂的精神層次對談,就是對生涯選擇、人生價值、情感處理、社會現象……等等,正面而深刻地對話。龍應台的書我雖然不盡喜歡,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倒是「精神層次對談」的一個良好示範,和十八歲的兒子暢談了品味、國族、文化、政治……等各種話題,十幾歲的青少年已經可以理解很多事情,與他們聊這些事情是絕對沒問題的。如果想知道怎麼跟小孩進行精神層次對話,可以略微參考這本書。
 
我三十多的時候,面對學生的身心煩惱也很無所適從,只能轉介輔導室諮商。但隨著年紀增長,慢慢感覺自己也能承擔、回應一些,不然本校輔導室案量太大,輔導老師會累死。
 
而一旦傾聽孩子,跟孩子進行精神層次對談,孩子通常就欲罷不能,說個不休,甚至後來非常依賴和信任你。我對此戒慎恐懼,因為我自己也會犯錯,並不希望被當成完美的精神導師; 另一方面也吃驚,原來稍有知識表達力的中年人,吸引徬徨寂寞的青春期孩子,是這麼容易。只要傾聽、陪伴,分享一點自己的看法,就能得到燃燒的熱情與信任,如果這個中年人心存不軌,也就難怪類似林奕含遇到的誘騙事件會層出不窮了!
 
後來我盡量以拿書給孩子看的方式處理,就像醫生針對病人的病症開藥方那樣,比如遇到父母有過度控制問題的就請她們看看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父母習慣性否定小孩的給她們看看新井一二三的《媽媽是皇后的毒蘋果》、對生涯有疑惑的拿各種職場過來人的書給她們看……我希望她們信仰文學藝術知識,自己從書中得到啟發和思考,真正充實自己的精神力量,就可以突破自己生命的難關。
 
然後我希望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們)要有自信一些,要相信自己只要廣泛閱讀並認真閱歷,等到了中年的年紀,一樣也可以成為有強大精神力量的中年人,不必過度崇拜哪個中年精神導師,那往往會是誘騙或幻滅的開始。也希望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們,能多傾聽小孩、跟小孩進行精神層次對話,因為學校導師一人對四十幾人、輔導老師一人對全年級近千人,實在無法完整支持並關照你的孩子。
 
家長最好也能多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見識,才能跟得上自己的孩子,和她們說得上話。在資訊發達教育開放的時代,孩子往往早慧更勝我們當年。所以家長可能會覺得做父母很難:孩子小時要自我犧牲,孩子長大時要自我提升。這真是弔詭而艱難的修行之路。
 
修行之路並非人人能走,中年生活的地心引力無比巨大,自我提升談何容易。但無論如何,耳朵借給青少年就對了。
 
傾聽的姿態,本身就已包含無比的愛與關心,就是抵抗誘騙最有力的無形繩索。
 
網誌版:https://ytp0507.pixnet.net/blog/post/352886762

DSC_428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