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後她對散文文體的思索和實驗,都非常有創造性。散文易寫而難工,大致可分為有故事的散文和沒故事的散文,後者尤其不容易,必須仰賴學識和才氣,楊牧、張讓、柯裕棻……等等,都是箇中翹楚。而如果因為天性,走的是前一條路,則非常消耗創作者的閱歷和體悟,問題是尋常生活過久了,哪來那麼多體悟?所以我看林青霞的散文,反而有趣,因為她有好不同尋常的人生閱歷,因此能帶出許多有趣的感悟。
第一條路在體式上的變化,就更不容易了。太雕琢顯得刻意,太沒設計又太平庸,最好能先有非常凡經驗或體悟,再從中帶出變化。《北印度書簡》的「輯一」走的是第一條路,因為有非凡體悟,所以體式的變化也很自然而精采。以「轉世」的概念敘述自己累世的夢身,亦虛亦實,變化多姿,又深具哲思。「輯三」的體式變化也很精采,我喜歡〈不存在的書信十帖〉, 直率坦白,又呈現人際間的幽微情感;還有〈維也納森林〉,以屏東佳冬為題材,和後來旅遊的德國風情穿插敘寫,土與洋之間擦撞出奇妙的花火。
因為全書的美學變化太豐富,我讀得很慢,許多句子都在心裡佇留許久,比如:「生命在不斷轉化中就像夢境一般變幻無窮,其中沒有實境,而我們以為是實境。」(北印度書簡)、「年輕時我們對敵意過敏,年老時感到笑意從內而發,這是上天對有年者的恩賜,當有一天你不再跟世界計較,快樂如泉水從心中湧出,因此老是不用懼怕的,應該以大擁抱歡迎。」(微微行者)……等等。
《北印度書簡》的封面質感和配色也很美,或許跟作者喜歡手工觸感有關?她在此書的宣傳訪談中說:「散文不是只為當前的自己寫的,應該是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或是一個更自由的自己而寫的。」說得真好!要寫出有體悟、有創造性的好散文,的確需要活出更理想的自己,這便是散文作者的艱難修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