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學生拿國文補習班的題目來問我(補習班老師常常只給刁鑽題目不給詳解),一問就將近兩個小時,解答完後有許多感慨,覺得目前的高中國文教育常常走錯方向。


      其實縱觀學測、指考題目,你會發現閱讀理解型的問題佔分是最多的,而作文又佔了五十四及四十五分,若以當前考試領導教學的主流功利思維來看,大考已經揭示我們明白的教學方向:要訓練學生大量閱讀、思考與表達。


       但是我不理解,為什麼多數學校的教學方式,依舊是頻繁小考、檢討考卷,反覆演練各種刁鑽的測驗題? 白話文課文的考題則多半偏重形音義及修辭,對於文學技巧及主題的探討、申論反而付之闕如。這樣的反覆演練考題下來,月考成績或許很漂亮(所以月考形式也該檢討,為何考不出學生的真正程度?) ,但一碰到大考題型及作文,成績就出不來了。

        

 

          而補習教育也常讓我感到偏邪不正。我無意詆毀補習班老師、打破任何人飯碗,也肯定其必有正規學校老師所不及之處,但學生拿來問問題的講義,常常讓我很不以為然。也許為了難倒學生,所以補習班題目常常放入大量的文言材料、冷僻的文史典故,題目又常常出得不好,又不給詳解,也許這樣可以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就更依賴補習不可了吧! 


       但我總告訴學生, 大考考題不會這樣出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要長久累積,不是一朝一夕補習就能補出效果來。如果你高一高二甚至國中、小,完全不接觸課外書的話,就算做完十本補習班題目,你的文史知識還是瑣碎、片段不成系統的。


      所以如果讓我再帶一屆,我依然會把重心放在閱讀理解與寫作上,儘管這樣月考成績暫時是不漂亮的。文言文方面,要更訓練學生自行翻譯、理解的能力,多講解文言語法、文化知識、古今詞義流變……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 白話文方面,會更重精讀、討論、賞析,而且大量灌溉課外文藝素材,加強口語及書面的表達,且不限於以作文形式來表達,更用口頭、部落格、團體心得分享、交換日記……等形式,讓學生可以精準快速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想法。

          
       然後我以為我們不該那麼頻繁的月考,一學期兩次足矣,且文史科目最好要有大量的申論題,只考選擇題會把人的思考侷限住,這是台灣當前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儘管申論題比較不容易有公平的量化成績,但放棄眼前暫時性的成績滿足,著眼於更長遠的大考,甚至往後的大學研究,這樣才能真正給孩子帶得走的語文能力。

       不然走錯方向,還把那麼多的青春生命投注在上面,到頭來一場空,真是令人覺得不值。然而整個體制就是這樣,多數人常常走錯方向,還一意孤行地走下去,只因為走自己的路令人沒有安全感。而這樣的人太多,讓我已不知該覺得荒謬還是悲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