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962.JPG

家裡有個買房時建商附贈的ARISTON大烤箱,但從買來至今我只用過不到十次。因為我是煮飯方面的廢柴,不太會用,即使看了食譜書,還是覺得卡卡的,不像炒鍋電鍋,已經內建在飲食記憶裡,使用起來行雲流水不假思索。從小家裡沒有大烤箱,媽媽煮飯都是一道道從炒鍋炒出來,很花時間,油煙也多。所以人們的生活模式常常只是複製原生家庭,不太容易改變。

大學、研究所時住學校宿舍,不過台灣的學生宿舍或租屋很少附廚房,後來即使住到有共用廚房的房型,也少見同學們去煮食,可能因為在台北市中心外食方便,研究生課業壓力又大,沒人花心思在煮飯上,我也就缺少煮飯的見識。

    兩千出生後,嬰兒副食品都是鬼混地做出來的,每週輪流蒸馬鈴薯、地瓜、南瓜,壓碎即成泥,都不用攪打,加上一點小魚或者蒸蛋、蒸青花菜,營養也還夠,也就混過這個時期了(我不懂如何煮飯,倒是很知道如何鬼混)

最近終於想要好好煮飯給孩子們吃,不想要再吃外面放在免洗便當盒裡的熱菜。油膩又重口味,高熱放在裹著膠膜的紙便當盒裡,都不知會融出什麼。就每做一個步驟就洗手擦手翻看食譜(應該放個看書架在流理台),做出了一道蒜蓉烤排骨,出乎意料地簡單,放點醬油醃肉再進烤箱烤,時間到了翻面再烤一次,就好了。再用電子鍋煮飯、炒鍋炒兩個菜,很輕鬆就能吃上飯了。於是好像發現新天地一樣,開始思索可以用烤箱烤餅乾、布丁、比薩……原來煮飯是這麼有趣的事,好像在做實驗,不同工具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當媽媽以後,很容易在生活面上開發新大陸,發覺到做菜、做飲料、甜點、採買、佈置、家事……原來都各有洞天,女文青時期怎麼都不知道。

    想到最近讓學生寫的作文題「那些課堂沒教的事」,學生年紀還輕、又都成績好會考試,搜索枯腸也寫不太出來什麼生活經驗,多半舉例匱乏。想想我自己何嘗不是? 升學考試實在是太把人窄化的制度,以台灣目前中學月考只考選擇題筆試的考法,成績越好所見越窄。任何學科,都不唸全憑瞎猜的話,假設可得二、三十分;唸一小時可得七、八十分;唸兩小時得九十分;唸三小時得九十五分;唸四小時可逼近滿分。同樣一小時一小時的投入,其所能夠產生的成績增量卻是越來越少,這就是邊際產出遞減法則。所以成績頂尖的人實在是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只是把自己的視野、體驗窄化到極致而已。倒不如投入基本時間得個中上成績,其餘時間自我探索或課外閱讀,所體驗的人生面向來得廣。

    這其中,女人因為常需負擔懷孕、生子、教養、家務、煮食等工作,又比男人幸運,得以「接地氣」,有較寬廣的生活面。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在〈典型〉這一章描述她的恩師,學經歷傲人,醫術、人品絕佳,然而不太會生活,他那一輩的許多男醫生都如此,只會「從早工作到晚」,沒有被培養過休閒習慣。女醫師則多少要撥出時間兼顧家庭,而從中培養一些自己的興趣,到了退休時,能發展出新的興趣和人生目標。於是她每次看到「醫師從不休息每天看診」這一類的報導時,總想著:「醫師的人生,在沒有『醫療』這個工作之後,還有什麼呢?

   我也常常想,除了日復一日的課堂講授之外,我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我還能教給學生什麼?

第二次月考要教〈孔乙己〉了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那些課堂沒教的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