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69742_2420056091574080_368712561425645568_n.jpg830日,是兩千上小學一年級的開學日,也是我接高二新班級的開學日。

因為早就預見無法兼顧,所以早早就叫老公請假帶兩千去上學,我得以全心投入我的班級。

    後來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安排,因為兩千的小學辦了相當盛大的歡迎活動,絕對需要家長全程參與,才能見證那紀念性的一刻,小孩也才能在熱鬧而陌生的場面中安心;而我自己剛接一個43人的新班級,從早到晚小狀況不斷,事務多如牛毛,每個高二導師回到辦公室時都「油頭結面」(高一導師已經在新生訓練時「油頭結面」過了XD),還有同事中午累到沒力氣走去買便當,只好請別人代買。

    我個人認為,當導師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既維持公平的秩序,又照顧到個別的特殊需求。尤其在班級人數眾多的時候,公平的規則才能讓班上事務穩健運作,但人數一多,有特殊狀況的學生也變多(如清寒、各類身心障礙學生、復學生,還有無法積極參與班務的各社團幹部……等等),師生比這麼高的情況下,往往會顧此失彼。

    不過,我想學生彼此有了感情,就能包容各種特殊情況的同學了吧!所以我並不急著建立班規或選幹部、排掃地工作,而是讓學生先認識彼此。同事教我的方法滿好用的:先讓三個同學一組互相聊天、認識,然後三人一起上台來A介紹B,B介紹C,C介紹A,本人如果覺得介紹得不足,也可以再自我補充。這樣學生在班上既初步認識了小組同學,而且三人一起上台來,又是介紹別人,比較不那麼可怕。

  彼此之間的感情,我覺得是班級群體中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拿回的獎牌數、以及月考成績、整潔秩序成績什麼的。楊照在《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

「即使台灣的教育體制如此令我困擾,我從來不敢想要自己教。對我來說,孩子成長中最迫切需要的,是認識這個世界有多大,意識到人的多樣性,打開好奇張望的眼睛。一個家庭、家庭的網絡,甚至某種組織團體,都不夠大,因為那裡面都是家長熟悉、家長選擇過的,應該用我們的選擇、我們的視野來限制孩子嗎?」這觀點我非常同意。在網路及圖書資源如此充沛的現代都會環境中,透過「自學」去習得知識並非難事,「交朋友」、「適應群體」反而變成「上學」最重要的事了。

但因為花時間在熟悉彼此了,所以對班務的處理就變慢許多,我的班只選完幹部,還來不及排掃地工作、排座位、討論班費的收取方式……等等,只好犧牲自己的國文課來處理。

回家在臉書上看到家有小一生的朋友們紛紛po出小朋友上學的活動畫面(現在各校迎接小一的活動都搞好大),滿羨慕他們有空或能請假參與小孩活動的。以後每個開學日、班親會、校慶、甚至畢旅,也都可能跟我自己的學校活動「強碰」吧!這就是老師媽媽的心酸之處。

  希望我身邊的小小孩跟大小孩都能盡快認識同學、建立感情,找到上學的動力和意義,那就是當一個老師/媽媽最開心的事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