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學、影劇中的性別與愛情」多元選修課給學生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後,我給她們分組討論,並用投影片介紹了原著及其所探討的議題。《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本具有爆炸性影響力的書。在韓國的銷量突破120萬冊,被韓國書店聯合會評選爲2017年最佳小說,改編電影上映兩周便拿下1900萬美元國內票房。原著也比電影要犀利殘酷太多,電影版柔和、修飾了許多部分,電影裡金智英身邊的所有男性變得都很能自我修正、具備可塑性,精神科醫師也從堅持父權思想的男性改成溫煦的女性,而原著中殆同書鈔的社會數據引用在電影中則消失,改以優美的畫面、意象來取代。有些人覺得電影的批判精神不夠,完全美化了殘酷現實,但商業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影響力更普及,是有責任予觀眾一些人生希望的,所以電影這樣改編,我覺得也無可厚非,也更便於給高中學生看。
而「82年生的金智英」之所以造成那麼大的社會迴響,除了如實呈現各種性別不平等問題外,還反映出即使職場上女力崛起,家務育兒的價值仍被嚴重低估、也多半由女性來承擔的問題,這個現象不管在南韓、台灣社會甚至世界上多數國家都依舊存在。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的雙薪家庭約近七成,但女性花在家務育兒的時數依然高於男性三倍之多。
於是對職場女性來說,她們與男性的「後台」支持是不一樣的,使得她們的職涯發展比男性受到更多牽制。
不過,或許我置身於文教產業,也在人文薈萃的都會生活,身邊的男性思想較為開明,我所認識的一些育兒男性家長,或是比我小幾歲的男同事們,跟他們聊天時,發現台灣年輕一代的男性,比起上一代已有滿大的進步了,他們也實際分擔了不少家務育兒工作,跟太太的相處也就還過得去,但這也使得時間貧窮的他們感到非常疲累,而且有時做得不夠到位,難免還是會有齟齬紛爭。
所以我想,公共托育的支持,對育兒父母還是很重要的,單靠男性心態的調整,也並不足以支撐起育兒家庭。不過台灣偏低的稅率是否能支應普及平價的公共托育?或者稅收花在公共托育的比例是否應調高?甚至要不要為了公共托育調高稅率?這也需要全民的共識。
而社會主流價值期待人們努力工作賺取高薪,甚於家庭照顧,這是否是個好的價值?情感上的傾聽、生活上的照護、家務的規畫打理,這類工作的價值是否被嚴重低估? 在一個日漸高齡化、少子化嚴重的社會,我們還要繼續擁抱「犧牲一切以賺取高薪」這樣的價值嗎? 政府或企業對照護工作的支持,是否還太稀少?
因此,教學投影片最後,我忍不住引用《第二輪班》的結語:「成功的性別革命最重要的根源,我相信,是在於看重照護的價值:充滿愛的料理、跟小孩一起從事一些計畫,以及跟家人與朋友在情感上交流。」
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良好的照護才能使下一代茁壯成長、社會永續。我想,如果在學校教育裡就能讓學生認識到照顧工作,體認到照護工作的價值,應該會讓學生在生涯抉擇上有更多元的視野,也使他們未來的兩性互動和婚姻相處會更為順暢。
所以能在中學時就看看《82年生的金智英》,對學生來說,是很幸運的吧!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