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到頭抬不起來,其實也不只是我這樣,期末不管問到哪位高中校園中的老師們,大概都呈現這種狀態,改作業算成績之外,108新課綱的課種複雜、欲推動的語言種類繁多(英語教學、本土語教學),老師們尤其忙碌。
所以只能簡單筆記一下這週選修課「文學、影劇中的性別與愛情」,讓學生看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後,討論「分手主題」的上課情況。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美國作家馬修‧魁克的小說”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2012年以2100萬美元製作,取得超2.36億美元全球票房。在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角獲八項提名,最後由珍妮佛‧勞倫斯摘得影后桂冠。
而能締造這麼好的成績,除了歸功於導演的敘事功力及演員天才之外,精練富層次的劇本也功不可沒。故事描述剛從精神病院被接出來的派特返家後,如何與過往目睹妻子在家中與同事外遇的情傷搏鬥,並且因為結識了另一個同樣為感情心碎瘋狂的女子蒂芬妮,在共同練舞參加比賽的過程中迸出火花,最終體悟到自己單方面的精益求精並不能挽回已逝的愛情,而最好的愛情是對方能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而非要求自己要修正成對方喜歡的樣子。「以瘋治瘋」、「以毒攻毒」的過程滿搞笑的,然而探討的主題又是那麼深刻,所以學生看電影時超級專注,完全「石化」不會動,下一堂課的討論也非常熱烈。
我覺得從「分手」切入來談愛情主題滿不錯的,先看到「壞、空」階段,再想想「成、住」階段隱含了什麼問題,就會更通透地理解一段情緣。
我問學生:「派特與前妻妮可分手的方式恰當嗎? 他需要修正哪些地方?」學生多半認為派特暴打情敵並不恰當,但對派特這麼做的原因也深感同情。有的學生還說,要是她,她也會暴打情敵。我提醒學生,使用暴力會觸犯法律,像劇中的派特就因此失去婚姻,也被以保護令制裁,並強制就醫。學生中就有人說,如果控制不了當下情緒,就先離開現場冷靜沉澱一下,待雙方都冷靜下來後再談後續事宜吧!
我覺得這是滿棒的提案,也很欣慰學生藉由閱讀與討論,不須自己實際經歷一次慘痛經驗,就能得到寶貴的體悟,這不就是文學教育的功效?《紅樓夢》中賈寶玉在第五回就看過金陵十二釵正副冊,而得知眾姊妹的結局,固然當時並未徹悟,依然撕心裂肺地愛過、痛過,但到最後面對惜春的出家,他就想到曾經看過的正副冊詩詞,而更能了悟世間事理,淡然處之。
課堂中學生對我問:「正常與瘋狂的界線應該在哪裡?這條界線是『質』的差異還是『量』的差異?」討論也很精采。學生們普遍認為,正常與瘋狂只是程度與頻率的量的差異,而非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也有學生認為從對方的脈絡思考,就不會覺得對方瘋狂,這也使得她們對精神疾患者更生出同理心,也是讓我感到很欣慰的部分。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一個談分手主題與理解精神疾患者,很好的教材。
文學是更迂迴且深層的抵達,如果單純從法律、社會常情來看劇中的派特,就是一個保護令在身且精神有問題的恐怖情人而已,但是透過文學,我們可以更細膩、更有脈絡地理解人和事情,生出更多同理心和包容心。日後學生對於分手,相信也能有更多元的觀點去看待,而不長久陷溺在怨憤憂鬱的情緒裡。多閱讀文學、影劇的孩子不會偏差,我一直是這麼相信的。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