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色,戒」要在台灣上映前半個月,就趕緊去借了張愛玲原著小說來看,看完後覺得小說像鑽石般光芒閃耀,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來都熠熠生輝,那眩目的光亮在腦裡縈繞不去了半個月,又去看了李安的電影,更覺電影賦予小說血肉,而增添了更多沉重的力度。
知道「色,戒」要在台灣上映前半個月,就趕緊去借了張愛玲原著小說來看,看完後覺得小說像鑽石般光芒閃耀,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來都熠熠生輝,那眩目的光亮在腦裡縈繞不去了半個月,又去看了李安的電影,更覺電影賦予小說血肉,而增添了更多沉重的力度。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於是和愛情一樣,是文學中恆久被料理的重要主題,提到飲食這主題人人都有滿腔的話要說、都可寫成散文,但是否都談得入味卻不一定。飲食散文其實易寫而難工,重點是文筆、學問閱歷和思想性情。食物是否真那麼好吃倒不是重點。
鄉土是孕育滋養作家靈魂的場域,是作家創作靈感的永恆泉源,故而許多作家雖離鄉多年,仍眷戀凝視鄉土的風土人情,關注鄉人命運,謳歌故鄉山川風物,如紹興之於魯迅、湘西之於沈從文、宜蘭之於黃春明。
在感性散文蓬勃發展、蔚為主流的台灣,進入中學課本中的現代散文多半是感性抒懷之作,中學學子們多可琅琅上口說出徐志摩的澎湃詩化、朱自清的清新真摯、琦君的溫醇憶舊、張曉風的豪放深情……等真性情作家之風格,而知性思辨、努力深掘事理或自我的散文,則較少選進高中課本裡。間或有周作人的苦澀絮語、豐子愷朱光潛予學子的智慧點撥、梁實秋幽默知性的”essay”隨筆、蔣勳張繼高的美術音樂專業論談,但以上散文多半較未深掘自我、反覆辯證、完整托出思辨的過程,而比較像是溫厚長者們對青年人的諄諄開示; 余光中楊牧則重散文的詩化與形式美,思辨的力道有時反被詩的光芒所掩蓋。因此極具深邃哲思的旅美女作家張讓,其力作《剎那之眼》在台灣現代散文中算是獨樹一幟而值得介紹給中學生的。
看過一部故事講得極好、卻令人渾身不舒服的電影--伍迪‧艾倫的"Match Point",整部片在劇本、創意、攝影、演技、配樂等技巧層次都圓熟流轉、已臻化境,但所包裹著的意識型態卻朝觀者心口狠狠悶打一拳,讓人氣悶到說不出話來。
我漸漸明白,無論整體還是個人,感性/禮儀/生活/思維太複雜是一件非常吃力,而且侵蝕生命的事。一個人要經歷眾多的變化,以及很長的時間,才明白一點道理,而竟是極簡單的道理,我想生命甚至歷史的進程亦是極緩慢而沉靜的。--<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