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讀我看 (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有個機會拿DV幫忙拍攝親戚的婚禮。或許大家都認識手拿攝影機的我,所以宴會前進來新娘房的親人們即使知道有鏡頭在拍,講話也毫無忌憚,毒舌的程度令人噴飯(無論是新娘對新郎、或新娘父母親對新娘、或舅媽對外孫……)。而一向浸泡在這親族氣氛中的我,因為拿了攝影機,自然而然就抽離開來,而得以冷靜觀看這一幕幕家庭喜劇、一邊感受到微妙的人際互動,覺得家庭實在是個不可思議的事物,尤其東方人的家庭。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假輔導課開始的前兩天,我一直在放「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部電影給學生看。因為考完大考才隔一天就要來上課,學生們像被壓到地底卻被限制不能彈跳的皮球一樣,非常暴亂,每天都有十幾人請假逃課,在教室的也不想上課。那為什麼還要上輔導課呢? 大概還是台灣家長一種望子成龍的期待心理,凡放寒暑假必要求學校開輔導課,唯恐有任何一點「落後」。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讀過最震撼的小說是朵麗絲‧萊辛的《一封未投郵的情書》。書名很通俗,差一點我就因為這書名而不借閱了,但隨即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她可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是頗為好奇地打開了這本書,一看就不可自拔。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跨年到元旦一直在讀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只有十一點五十五分時打開電視看了一下被切割成四個視窗、還不斷被拉近鏡頭的101及夢時代等跨年煙火,看完了,覺得也不過就那麼回事(人越老真是越難以被取悅)。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李潤基執導的第二部平安壽子小說改編電影--「即興家庭」,覺得整個是「非比尋常的一天」的另一種變奏。兩部電影的主旨很像,都是原本執著於某種人情義理價值觀的女主角,在偶然的機緣下,一天內體驗了另一種人情義理的價值,使她們大開眼界,人生體悟更深。不過「非比尋常的一天」是輕盈幽默的快板,「即興家庭」則是深沉憂傷的慢板。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怕拿起日本女作家山本文緒的小說。因為一旦閱讀了就會欲罷不能,非一口氣把那本書讀完不可。而讀完後,又不免有些空虛,總覺得她的小說太多通俗小說中的偶然與巧合,太多離奇不合理的人物塑造,把本來可以深刻呈現的主題浪費掉了。不過,她本來也就是少女小說家出身,所以難免有無法拋棄的通俗小說窠臼。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凌性傑》,爾雅出版。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讀過最好看的書是台大歷史系教授甘懷真寫給高中生的《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台大出版。每一字每一句都具有灼熱的溫度,燙在我冷寂已久的心版上。很久沒有聽到如此有思想的話語了,尤其活在一個總視主流論述為理所當然的庸凡中學教師圈裡。因為太喜歡了,所以把書中話語摘錄如下: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心中總是有個理想世界,特別是所面臨的現實當下越不堪時,就開始遙想過去或冀望未來,勾勒出的理想世界也越形明晰美麗。然而理想世界也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故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暗含理想世界的不可能實現的深深失落 ;英國湯瑪士摩爾則以「烏托邦」(Utopia)命名之,究其希臘語根則有「善邦」(Eutopia)及「烏有之鄉」(Outopia)的雙重悖反語義。現實複雜沉重,人人皆有其追求與盤算,理想並不總是同一的,故而滯礙難行。但即使高舉「理想」名號,強行改造世界,這「理想世界」也絕不能使人真正幸福,因為不尊重歷史傳統、個體意志與基本人性。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每當生命困頓的時候,腦中總不自覺浮現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這幾句 話,自嘲帶有期許、姿態內斂卻志氣高昂,字裡行間迸發出一股柔韌的生命力量,令人低迴不已。儘管一生並未顯貴,但仍不放棄對自己才華的自知與自重,使歸有光的內在生命散發一種柔和而堅定的明亮,也使這篇記載破舊書齋的小文煥發永恆的光彩。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赫塞的《鄉愁》,是在我高三的時候。那時我是個寂寞而苦悶的高三學生,因為在校成績平平,而且一直沉溺在課外文學的閱讀中(這就是拉下考試成績的原因),想法很悲觀深沉,能對談的同齡朋友幾乎沒有,這大概是喜歡閱讀的人的宿命,一旦愛上閱讀,你大概就喜愛孤獨更甚於社交,寧可與古人心靈交流而不願和同輩人對談,而越來越遠離生活、背離人群,成為落落寡歡的怪咖了。(要讀書讀到一個境界,才能消弭這種人我分界和自我優越感,才能了解道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優秀與拙劣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有名與無名也沒有高下之別。但我當時只是初登文學殿堂尚未入室的高中生,根本無法理解還有這樣的境界。)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身邊的朋友紛紛出書,大家都非常優秀,所以我和一位同志朋友就在msn上有這樣的對話:「好了不起喔 ! 哪像我只能出櫃而已,都不能出書!」「能出櫃也很了不起啊!」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看到書名就忍不住拿起來的書,因為實在符合我目前的心境。故事非常簡單,是敘述兩位躁鬱症及憂鬱症患者,從醫院逃出後展開一連串無目的也無計畫逃亡旅程,有點像公路電影,而後來也的確拍成了公路電影。雖然是躁鬱病人的逃亡,節奏卻明快異常,充滿逸出常軌重獲新生的喜悅。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圍爐時不斷被詢問:「目前在哪高就?」「一個月賺多少?」「幾時結婚?」、而造成心因性暴飲暴食、以致年節過後心情和身材都走樣時,這時你就需要一本艾倫狄波頓的《我愛身分地位》來消除主流價值硬塗抹於你心上的俗膩油脂。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閱讀經驗中,很少有讀過作品後直接對作家本人產生狂熱愛意的情況。唯一的一次是在讀完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 覺得怎麼會有一個人的靈魂這麼孤獨、聰明、狡黠又強悍,立刻狂烈地愛上此人,蒐集了許多他的訊息,行徑頗類膚淺追星族。後來果然在一個文藝營的安排下看到正在彩排「八月雪」的他,我坐在距離他只三十公分遠的地方,我那熱烈的情感很快就因他枯淡的身形外貌而再也燃燒不起了(他那時已六十歲了啊!),可見我的愛情真是不切實際又極度膚淺庸俗,既容易迷上什麼靈魂、才華、美感等鬼東西,又沒辦法全然脫離視覺層次。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