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版印刷來走出迷惘──我看《活版印刷三日月堂》

 

收到 柳橋事務所寄來的《活版印刷三日月堂》時,非常開心,居然有兩款不同封面和雅緻的明信片。而乍看這個書名,也覺得好奇。在數位、影音衝擊之下,喜歡文字的人越來越少,連電腦排版印刷的紙本書都沒有人要買要看,遑論是一個鉛字一個鉛字排版的活版印刷,怎麼會有作者以此為題材來寫短篇小說集? 不過看了之後,卻深深佩服,連如此冷僻的題材,作者也能發揮得溫馨感人,而且傳遞出創新必須依憑傳統才是可長可久、語言文字的重量總能深入人心這樣的概念。

 

小說以活版印刷廠「三日月堂」為背景,講述四篇關於活版印刷的人生故事,敘述者分別為面臨空巢期的單親母親、繼承伯父咖啡館的年輕老闆、指導私立高中文化祭的國文老師以及猶豫是否要結婚的圖書館員,身分不同,但全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使得小說更具有直接抒情的力量。

 

比較觸動我的是〈八月的杯墊〉和〈獨一無二的鉛字〉這兩篇。〈八月的杯墊〉講述繼承伯父咖啡館「桐一葉」的年輕老闆小馬,一直苦惱著怎麼樣才能既保留伯父時代的咖啡店氛圍,又走出自己的新風格來; 一方面也跌入大學俳句社前女友的回憶中,當時也苦惱自己只是前女友心中已逝戀人的代替品。小說中有許多探討俳句的段落,其中「俳句並非與人競爭的文體,也不是可以變成工作的興趣,頂多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用來刻畫自己的生命。」打中了我。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後,現代文學受西方影響,在西方以小說、詩和戲劇為主流的情況下,中文裡和傳統淵源比較深的文類如散文,也變成像俳句這樣的命運,不被重視,也不太能改編成影劇,被邊緣化,但反而能更自由發展、直見性命。而小馬最終也領悟到:

 

"怎麼可能代替得了。我知道「想作自己,不想成為任何人」是充滿孩子氣、愚不可及的心願。然而,認為自己能成為別人的代替品,同樣也是一種傲慢。"

 

於是逐漸能以成熟的姿態,走出代替品的陰影,既兼容前人在生命中種下的種苗,也培育出自己的思考新芽。我覺得是滿成功的一篇成長小說。

 

〈獨一無二的鉛字〉開頭就講述待嫁女子雪乃,在川越市立圖書館上班,好不容易熟悉且喜歡這份工作,無奈未婚夫友明即將外派,希望先結婚,帶著雪乃一起過去。雪乃也因為病中外婆的鼓吹而倉促答應了,正在籌印喜帖。開頭就埋下衝突的伏筆。讓我想到之前曾在屏東的學校教書,裡面有些高學歷、婚前也在娘家附近任教好學校的女老師,為了結婚而調職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邊陲縣份來教書,將自己移植到夫家人的土壤中。雖然她們也都開出亮麗的花朵,但過程中的水土不服是所在多有的,而這部分的辛酸,也難以外道。女性好像往往是犧牲的一方,或者說,究竟要看成是犧牲,還是開啟全新的生命,就要看女人的轉念和韌性了。所以看到這篇小說,特別有感觸,小說中也呈現男女雙方逐漸磨合、一起努力的過程,結尾倒是比我所見過的現實人生要溫馨許多。

 

總之,這部以活版印刷為主題的小說,講述人物們如何透過慢速的活版印刷,一個鉛字一個鉛字排列下去的重量,而慢慢調整心情、釐清思緒,從迷惘中走出新的人生方向。讓人不禁反思:在高速傳播的數位時代,文字的壽命極短,再好的文章也是朝生暮死,早上發表後晚上就無人聞問。然而我們的心靈時空,需要那麼快、那麼多的訊息量嗎? 消化得過來嗎? 我們有時間梳理自己的迷惘嗎?

 

是不是慢慢排列文字,才比較精準;慢慢梳理糾結,才比較快走出呢?

 

星緒早苗《活版印刷三日月堂》2017.12.29柳橋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420

DSC_470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