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輔導課開始的前兩天,我一直在放「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部電影給學生看。因為考完大考才隔一天就要來上課,學生們像被壓到地底卻被限制不能彈跳的皮球一樣,非常暴亂,每天都有十幾人請假逃課,在教室的也不想上課。那為什麼還要上輔導課呢? 大概還是台灣家長一種望子成龍的期待心理,凡放寒暑假必要求學校開輔導課,唯恐有任何一點「落後」。

 

                這樣的荒謬壓力下,我想學生們一定討厭死「追求知識」這件事了,因此我更要放這部電影,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另一個反面--在文革那一切美好作品都是禁書的時代,在原始蒙昧的山林裡,那些知識青年如何想盡辦法弄到小說來閱讀,並情不自禁地將身心全都浸淫到文學世界裡。


       看完電影,學生們會驚訝地發現,知識原來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好的文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當然前提是--吸收者必須是飢餓而主動的,而文革背景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知識飢渴的環境。


       這麼看來,對於沒有被批鬥的年輕人來說,文革倒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學校停擺、沒有任何制式的教育在進行,所有成人世界的既定倫理完全瓦解,他們旺盛的精力和情感可以無限發展,而「無」才能生「有」。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太「有為」了,給年輕人填塞太多知識,反而壞他們的胃口。


  以上是看完電影後對現行教育的一些想法。回到電影本身,這是一部清新、幽默而又深刻的好電影。講述馬劍鈴和羅明兩個知青在1971年到四川三峽鳳凰山附近插隊,體驗辛苦的勞動生活。


       在完全沒書可看的環境中,他們結識了老裁縫的孫女「小裁縫」,並從小裁縫口中聽到另一個知青「四眼」暗藏了一箱外國小說,他們便想辦法去四眼家偷了出來,並每天唸這些巴爾札克、福樓拜、大仲馬的小說給不識字的小裁縫聽,因為兩位知青都愛上了這位美麗的小裁縫,而且想努力將她改造為知識女性。


       在三人經歷了許多情感與生活風波後,小裁縫
因為深受巴爾札克小說中獨立女性的影響,突然下定決心離鄉進城,追求獨立自主的新生活。讓這兩位知青大為傻眼。


       情節本身就非常有趣而有戲劇性,而且發人深省。知識和政治總是相對立的,所以獨裁的統治者總希望實行愚民政策,東禁西禁。兩位知青生存在這樣的年代,自然非常苦悶,所以當他們得到知識後,便想分享給小裁縫,教她懂得知識的樂趣,想要「改造」她,沒想到小裁縫得了這許多知識後,竟也就脫離了兩位知青的掌握,既不被與其中一位的愛情結晶所羈絆,也不留戀另一位的溫柔體貼,而毅然踏入她所未知的城市生活中了。對兩位知青的自以為是不啻是個反諷。


       而其中馬劍鈴暗戀卻不爭奪的愛戀方式,更是
三人關係中很具張力的地方。另外導演刻畫蒙昧山村中人,當他們藉兩位知青的傳播而得到些許知識時,那種興奮、好奇、大開眼界的反應,也讓人十分莞爾,也讓人反思人類,或許還是不同於一般原始動物,具有對文明的追求潛能的。


      片中引述許多小說的名句,常能和情境相呼應,比如:「野蠻人只有情感,文明人則是除了情感還有思想。」「自由的樂趣,是值得付出痛苦、危險和一切代價去追求的。」另外也巧妙融合山歌襯托情欲場面,許多文本互文激盪之下,使電影產生微妙的趣味。


      另外為求寫實(因為是導演戴思杰的自傳式電影),所有演員都講當地方言(以致我的視障生聽得很辛苦),也忠實呈現鄉野生活的方式、建築、光線,以致畫面一直是昏暗不清的,也許導演也想藉此表現那是個原始、蒙昧的鄉下地方。
     

       我喜歡影片的結尾,是三峽大壩即將建立後,大水將知青當年所落戶之處全部淹沒,於是突然插進一段詩意畫面,是馬劍鈴在水中拉提琴、小裁縫和羅明在水中聆聽游泳,馬劍鈴買給小裁縫的香水在水中浮浮沉沉,似乎象徵所有的一切都是美麗的青春夢幻,都將付諸流水; 也似乎象徵三人澎湃的情感如水,他們有著滿漲如潮水的青春……總之,是個非常美麗的結尾。


       不過我自然組學生的反應是:「看不懂!」「為什麼小裁縫要走?」「什麼是『插隊』?」她們且頻頻不奈地問我結果,大概是被港片或好萊塢電影給教壞,凡事都要立即有個公式化的結果。這更加深了我要給她們看一些奇奇怪怪藝術電影的決心。她們怎能在這樣知識爆炸的時代,還如此蒙昧? 我們台灣的教育,表面上好像教給學生很多,其實基本的人文素養全沒有。真是糟糕! 


       還好我在體制中,可以藉由我所擁有的權力讓她們有機會接觸一些。就憑這個信念,我又有精力和體制裡這些糟透的人事物周旋下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