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302.JPG最近如果有空煮晚餐,我會留一點小事情,給兩千放學回家做。比如打蛋、摘去四季豆的頭尾、剝毛豆、把新鮮馬鈴薯條沾上沙拉油(進氣炸鍋做薯條用),這樣她們一回家就有事做,不會吵著要看電視或敲碗等吃,而且也比較了解各種菜餚的調理程序,進而產生吃的興趣。

但是跟小朋友一起做菜並不會比較省時間,因為肯定會弄髒桌面或地板,清理的時間跟自己動手作的時間其實差不多。因此,趕著上菜時,我也只敢「發包」一點點小事給她們,而且是沒有危險性、出包也不會影響口感的雜務。兩個小童工果然做得很起勁,打蛋一個人可以打一百五十下,四季豆頭尾頃刻摘完,給馬鈴薯「擦乳液」只恨馬鈴薯不夠多……,而且對下鍋後會如何充滿好奇。

    我自己的媽媽,則從來都是獨自在廚房奮戰,一個人做好全部菜餚的,我們只負責拿碗筷、盛飯而已。也曾好奇跟她學作菜,但她總擔心我燙到或切到手,而習慣一人挑起所有料理工作,說起來是太疼愛我們。所以我覺得自己年輕時滿無能的,只會清水煮泡麵,唸研究所時雖然住進有共用廚房的宿舍,也只煮過泡麵來吃,記得常吃愛之味泡菜罐頭配統一蔥燒牛肉麵、在熱湯裡打個蛋,那樣就覺得營養美味,如今想來真是很重鹹油膩不健康的飲食。研究生宿舍偌大的共用廚房也總是冷清寥落,顯少見到有人使用。可能同學也都不太會煮,加上台北都會區外食方便,花太多時間成本在吃上面似乎「不太明智」。總之,「食育」這一環,在我們的教育中,真是很不被重視。

而我也想到,我媽會選擇獨自在廚房中奮戰,會不會也是因為廚房空間的規劃總是封閉而侷促、不便於共同作菜? 於是不禁想到師大地理系吳鄭重教授的《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作者因為不吸菸的母親卻肺腺癌過世,開始推想原因會不會是母親長年在只有一坪大的國宅廚房下廚? 於是進而探討,為何台灣國宅的廚房總是設計成只有一坪大的封閉式廚房?掌廚者又為何多半是女性?南方華人為何有喜吃熱炒易生油煙的飲食習慣?一坪大的封閉式廚房是否無異於華人婦女的毒氣室?是一本有溫度又生動有趣的學術著作,一點都不令人感到生硬難懂。

看完滿慶幸,我買房時廚房是設計成廚、餐、客廳都打通的開放式廚房的。

當時長輩看屋也是嫌炒菜油煙無法「隔」開來,會薰染到家具或家人。但現在廚房設備日新月異,我的廚房有烤箱、電鍋、氣炸鍋、微波爐、烤麵包機、電子鍋、湯鍋,可以做出各種中西式料理,會產生油煙的料理比重變少、而且都被機器自行吸收了,何需擔心無法「隔」開來? 主婦被「隔進」充滿油煙的封閉式廚房裡,家人小孩都無法參與料理過程,造成對料理概念生疏,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男造環境的性別盲造成對主婦巨大的身心戕害、以及空間設計會改變家庭的分工與互動,皆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坐擁便利的開放式廚房,我已比母親那一輩的主婦幸運太多。只有好好訓練家裡的這兩位小童工為是,我要思考一下還有哪些有趣的料理工程可以發包出去,把分工合作的家庭之樂、親子互動一一烹煮回來。

 

Ps.這是之前我寫過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的讀書筆記: http://ytp0507.pixnet.net/blog/post/3495951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