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巴戒的耳朵

我家兩千剛巧也迷上《西遊記》。會迷上的原因是有一回帶她們去高雄岡山的皮影戲博物館(聽起來很遙遠的地方,其實坐高捷到南岡山站,出站五分鐘就到了),館內有許多互動裝置讓小朋友認識皮影戲,卻只有我們一組參觀者,所以分外清幽。南台灣原來是皮影戲的大本營,參觀這個博物館好接地氣。博物館裡還有一個仿古的牛車皮影戲台,播放「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的皮影戲,兩千和我於是坐在闃靜無人的黑暗裡看戲,份外有感覺,只見孫悟空和鐵扇公主鬥法,鐵扇公主變成青蛙、孫悟空就變成蛇來咬它; 鐵扇公主又變成蠍子和蛇對咬,孫悟空就變成雞來啄牠,華麗的變身配上有趣的台語對白,很對小孩的胃口,兩千看得眼都直了!
隔天立馬去圖書館給她們借了全套《孫叔叔說西遊記》,每天晚上唸一回,於是她們滿腦都是《西遊記》,姊姊有天放學跟我說,她在學校和小蜜糖同學說《西遊記》說了一整天,到放學還沒說完。
後來去阿嬤家,飯桌上出現「豬耳朵絲」這樣的菜,老公為了讓她們有興趣吃,就說這是「豬八戒的耳朵」。我一聽就擔心,這樣不會讓小孩因為同情豬巴戒而更不敢吃了嗎? 不料五歲小孩還沒發展出「同理心」,喜歡看別人遭殃,聽了立刻感興趣起來,爭相要吃「豬巴戒的耳朵」,一吃上了就欲罷不能,把豬耳朵絲一條一條撕開來吃,留下薄薄的白骨條,一大盤豬耳朵絲就被她們啃光了,原來騙小孩吃東西就是要這樣「故事行銷」一下。
在我看來,《西遊記》最使小孩入迷的地方在於奔放的想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打破任何物理限制、超越現實障蔽,幻化無窮,令人神往;牛魔王、鐵扇公主、蜘蛛精、黃眉怪……眾妖孽也各有法術,兩相較勁,好不熱鬧; 小說裡的孫悟空在求經之路上,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克服重重阻礙,對兒童青少年來說很激勵人心。
然而越到中年,會發現許多事情越來越從可能到不可能,我們總是被現實的銅牆鐵壁層層拘禁住 : 想減肥的減不下來、想創業卻沒有本錢、外遇者沒有勇氣跟元配分手、想追求自己的興趣卻總是被家務責任綁縛住……如何調適,了解自己的限制,抓到各種事物的平衡點,不再懊喪,這也是一個悟道的過程,難度不下於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
但我希望,兩千在中年困局時,至少能憶起曾和媽媽坐在牛車戲台下,安靜而興味盎然地共賞《西遊記》,體驗到人可以閱讀中超越時空、在審美裡八方遊弋,就可稍微緩解現實中的許多挫折,這是媽媽唯一可以教給她們的美好法術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