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拋沉重的廢死議題,其實最近身邊倒是生機盎然。這一兩年同齡的親友紛紛生小孩,我也頻頻被問是否考慮生小孩,不過問者多半小心翼翼(是我平日太兇的緣故?)不再像以前的老人家那麼理直氣壯。自己的公婆爸媽更不問,問了若招來兒女一句:「那你要幫忙帶嗎?」不是自找麻煩。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是頗受教育很有自我的一代,聰明得很,退休生活多半有自己的規劃,不見得想幫兒女帶小孩。我的一位長輩戲稱:「我們已經服務一代人了! 要休息一下囉!」一位年長的女同事笑說:「一人做事一人擔,自己生的小孩,自己要想辦法,不要賴給父母! 」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輾轉於參加婚禮、看親友剛出生的小孩、採買彌月禮物等等,在前往慶賀的路途中讀了張娟芬《殺戮的艱難》,又格外感到死生事大,關於死與關於生,我們要做出任何定奪,都是很困難的。

       大學時曾聽過張娟芬演講,印象中是個理路清晰、言辭犀利的女性知識份子,後來看她的《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翻譯的《同女出走》,也很喜歡。更喜歡她在《愛的自由式》裡說的一句話:「最好的事情是和藹可親。」《殺戮的艱難》一樣以流暢而不晦澀的文筆、一一從各種層面細論廢死理念。就廢死理念的推廣來看,這本書功不可沒,也很佩服她在「世人皆曰殺」的氛圍下,碰觸這不小心就會人人喊打的議題。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8 Thu 2011 22:01
  • 上京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冒著雨一個人去文化中心看莎妹劇團的《麥可傑克森》,因為在南部揪不到伴看這樣詭異的戲。南部劇團也很少做出這樣有趣的戲,玩得這樣肆無忌憚、天旋地轉,也讓我見識到,原來玩可以這麼有力量、得以擺落許多包袱,而玩出一些創意火花來。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瑣碎人生的閃耀片刻--讀《感情遊戲》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其實是一種疏離。你在鏡子裡看自己的時候,若能夠疏離,就能產生文學。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人社班的選修課上得知這本書,光看標題就很吸引人,因為是談1990-2010年間的台灣社會變遷,幾乎是我從國中到現在、和我的成長期間完全吻合,我的確是成長於這樣一個秩序繽紛的年代。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看了電影「為愛朗讀」,早該看而未看,看完後覺得這部片有萬般頭緒可以說,只好以關鍵詞的方式談談,我以為這部電影提到的主題關鍵詞為:羞恥、封閉、文字的力量、附生於體制的邪惡、世代、契訶夫。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七歲時懷疑生命,這種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引言,更不是課堂上的是非題或申論題。人生的意義是後設的。我們用一輩子追逐,可能最後回首時,才會恍然明白。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