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我的臉友圈裡最感震撼的消息,大概就是竹內結子的自殺,震撼到連前一天剛揭曉的金鐘獎,一時都沒有心情去追蹤相關新聞。尤其以三十五到四十五歲之間的男性大叔臉友反應最激烈,或許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剛好也是竹內結子當紅的時候,大家都或多或少看過她的日劇及電影。我老公是她的忠實粉絲,我也因為他而看了一些竹內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倒不是笑容燦爛的「午餐女王」,而是改篇自三島由紀夫小說的電影「春之雪」,竹內結子把女主角聰子的壓抑、深情和幻滅演繹得絲絲入扣。現在想來,或許那是她的性格本質?
然後就看到許多人推測死因或許是產後憂鬱,於是產後憂鬱的相關介紹文章也紛紛出爐。當然竹內結子的自殺動機是否真是產後憂鬱,還有待調查。但如果因此而能喚起世人對產後心理健康及育兒的支持,我覺得也是好事一樁,因為我們的社會及職場文化裡,一直罕有給產婦緩緩調適的餘地。
從以自己為中心到必須全心照顧另一個生命,這樣的轉變,本來就需要調適時間。然而世人卻經常忘了這一點,對產婦多所苛求,希望她立刻要成為能幹洗練的母親,而忘了「母親」不是一日造成的,照顧工作也不是短時間就能立刻上手的。
職場文化也並未因為女性大量進入職場,而改變為較有彈性及包容育兒父母。公而忘私、晚下班、犧牲家庭生活似乎還是被推崇的職場價值,而員工投入職場背後所需支付的家務及育兒成本,依然被忽略。特別是所謂的菁英行業,比如醫生、學術機構、電子業……等職場,貪婪攫取員工心力時間到點滴不剩,似乎總預設員工背後有一個隱形而全能的家庭主婦,能把一切打理好讓員工回家只要睡覺就好。問題是,這種預設是逼迫員工家庭中一定得有人犧牲個人職涯走入家中當後勤,而且不支薪,因此經常是女性,這是正確的嗎?
而追求事業成就,依然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在家帶小孩及做家事,是不會被稱道及看見的。緩慢與停滯彷彿是罪。但養小孩本來就需要在事業上暫時緩慢與停滯,方能有氣力細心帶養; 養小孩本來也需要彈性,生命成長會遇到各種亂流,流感、腸病毒、受傷……等等,都需要父母暫時停下來悉心呵護,全家方能繼續向前。而要求這樣彈性的員工,總會被貼上自私、懶惰、不配合的標籤。
總之,種種依然父權的價值,以及不甚友善的托育環境,讓產婦經常必須在自我犧牲與照顧家庭間做抉擇,很難不感到憂鬱。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一段產後憂鬱的時期,相關心路都寫進散文集《母親進行式》裡。生小孩,除了帶養的艱辛及身體的疲憊外,最令人憂鬱的是,好像從此就肩負了使命,必須孤獨地從此岸擺渡到彼岸,再也無法回頭,再也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
但我想說的是,生命的河流很長,階段性任務完成,依舊可以慢慢擺渡回來,航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的。不見得從此就到了彼岸,再也回不來,除非自己從此放棄掌舵。
放長遠來看,回不來的焦慮就會減輕很多。何況見識過彼岸的風景,再回到此岸,同樣的風景也會變得不一樣了,將變得更加立體而深刻。一樣的風景固然使人安心,但不一樣也令人耳目一新。
重點是妳並不孤單,產後憂鬱是太多女人都曾經歷過的,只要我們的文化價值不改變,就會一直為難女人下去,令人憂鬱。唯有集體扭轉這樣的價值與想法,
這樣的憂鬱才不會是女性獨有的憂鬱。所以說出彼岸的育兒風景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書寫出更多的女性經驗、更多肯定照顧工作者的付出,發展事業才不會是唯一的燈塔,而讓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元的航向,在家帶養小孩者才不會自我價值低落,男性也才敢於請育嬰假或暫停衝剌事業照顧家庭。
而一個社會能允許人發展的方向越多,越開放包容,憂鬱或自殺的人就會越少。然而文化價值的改變,是最緩慢也最困難的,這值得我這一代人去好好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