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usWoNDSaXjpUW6gpvUW-1474x2154.jpg

最近有朋友跟我力推電影「厭世媽咪日記(Tully)」,說我的講話風格很像那個厭世媽咪(有嗎?我覺得我滿正向的呀XD),剛好MOD上有這部片,就切成好幾個小段每天空檔時看一點把它看完(MOD是爸媽的好朋友),現在來說說感想:

       (底下有完整劇情的雷,不喜誤入)   

       故事敘述已生養一女一子的瑪蘿(Marlo),因為兒子有點類似自閉症的症狀,每天已忙到身心俱疲,又意外懷了老三,老公雖然是顧家好男人,但回到家只會陪大女兒寫寫功課,吃完晚餐後開始打殭屍電動。臨盆前夕,她有錢的弟弟看不過去,願意為她出錢請夜間保母。但事必躬親的瑪蘿一開始拒絕,直到新生 兒出生、有問題的兒子被學校退貨,她已疲累到崩潰時,才向夜間保母求助。這個夜間保母是個青春洋溢的妙齡女子塔莉(Tully),一來就非常上手,不僅分攤了瑪蘿夜間育嬰的重任,而且還能與瑪蘿談心。就在瑪蘿日漸倚重她,覺得自己離不開她時,塔莉突然提議一起開車去紐約喝一杯,然後在紐約的酒吧裡,說她不能再為她服務下去,她要離職了。瑪蘿一時承受不住,又因為酒駕,回程便自撞護欄翻車掉進一旁的河裡。後來是幸運被救回,但從結尾的種種暗示中,才令人驚覺,原來塔莉只是瑪蘿想像出來的多重人格。她的丈夫此時才發現她負擔過重,像她致歉,並承諾與她更多分攤一點家務,共同面對難關。

 

      我覺得本片的好處是,把母職的真實處境鉅細靡遺地呈現出來,女主角莎莉賽隆增胖二十公斤的表演真是維妙維肖,把全職主婦疲勞過度、連穿衣服都嫌累、眼神空洞的樣貌,表現得栩栩如生。然而我對本片被定位成是喜劇片,感到匪夷所思,明明就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全職主婦累到精神崩潰罹患精神疾病,何來喜趣?  

 

      雖然也有影評說,塔莉代表瑪蘿過去的自我,青春貌美、自由自在,但從兩人的交談中,瑪蘿也終於領悟到,雖然她已不再如塔莉自由,也沒有實現什麼夢想,然而她守候著小孩,踏踏實實生活,也代表她成熟了、更長大了一點,跨入了另一個人生階段。我覺得本片拍攝手法也是企圖導向女性心靈成長電影,美人魚的意象使用不錯,雖然美人魚象徵犧牲自我,然而當瑪蘿翻車落水時,也看到Tully化身為美人魚來解開塔莉的安全帶,將她釋放。隱喻女人自己才能釋放自己、脫離險境。

 

       然而我必須指陳,本片把精神病症美化為自我心靈成長的過程,是很不恰當的。疾病就是疾病,把分裂出的人格詮釋成女性自我對話、進而從中體悟和成長,不太可能,也很匪夷所思。

 

       此外本片也探討昏庸的隊友--瑪蘿老公,一個符合世俗定義的好男人。隊友認為他每天辛苦上班,努力賺錢養家,對妻兒略幫小忙,已經盡了丈夫本份,每晚只想放鬆打電動。卻沒有體察到妻子作為全職主婦,完全沒有放鬆的時間,辛苦倍於他,已經超能負荷。這點倒是如實呈現「好男人」的問題。在家務育兒方面,因為上世代男人的顧家標準太低,以致於新好男人們略過低標,便自覺已盡了「幫手」的責任而自我感覺良好,令人不知是要憎厭個人還是憎厭整個父權歷史。 當然把問題歸咎於個人,是不盡正確的,更進一步來看,這部美國電影中,看不到國家政策或職場,對於育兒父母的任何扶持。瑪蘿找保母、安置需要特教的兒子,完全要以個人之力去尋覓和負擔。如果瑪蘿的情況發生在北歐國家,老公也可以請育嬰假領八成薪來幫忙,或彈性工時提早下班來幫忙家務,小孩一歲以後可以送托嬰中心,需要特教的兒子也有特教資源可以使用。令她精神崩潰的因子,應會大大降低吧! 因此,本片結尾太輕易地以新好男人幡然悔悟(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吧!),而讓這個家庭的傷痛復原,實在把母職議題看得太浮淺。反觀另一部也是討論照顧問題的電影「分居風暴」,便能由小至大地討論性別、階級與家國的問題,因此更為深刻(我的影評如下:http://ytp0507.pixnet.net/blog/post/348717379),「厭世媽咪日記」可以反思一下這部分,否則徒然浪費了一個好題材。

       總之,我覺得把產後憂鬱歸結於媽咪個人心靈成長、或老公溫柔體貼就能脫困,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產後憂鬱有太多社會結構因素造成,絕對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問題而已。

 

 

 

ps.以下為泛科學刋載的一篇談產後憂鬱的文章,裡面也提到產後憂鬱症不是媽媽個人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要看見所謂精神疾患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 

新生的藍調 產後憂鬱是怎麼回事?

http://pansci.asia/archives/56070

「厭世媽咪日記」預告片

http://youtu.be/tB9Uiz_z3n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子霈 的頭像
    楊子霈

    母親進行式

    楊子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